近日金色配资门户网,《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正式发布,根据新形势、新发展,划分10个理论专题、制定6条实践线路,将新时代以来广东的改革发展实践转化为教学的鲜活素材,让思政课进一步“活”起来。
这是我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一直以来,思政课建设都是教育事业的政治性、战略性、基础性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广东始终高度重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探索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铸魂育人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今在广东,“大思政课”有声有色,思政教育走深走实。这一思政课建设的“广东路径”,正在持续筑牢大中小学生的“中国底色”。
全省“一盘棋”办好思政课
9月开学季,广东大中小学的“思政第一课”纷至沓来。
“要把炽热的爱国情、坚定的强国志,转化为踏实的报国行,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光彩......”开学典礼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给新生们讲授“大学第一课”,以广外校友深耕国际舞台、青年学子扎根边疆等鲜活故事,勉励学生们心中有家国。
讲台上,主讲人是高校“一把手”;讲台下,听众是学校“新面孔”——如今,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为新生们上第一堂思政课,在广东已成常态。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向来重视思政课建设,坚持高位推动,健全制度机制——
先后印发《广东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加强顶层系统设计和政策供给;
省领导每年到高校为师生讲思政课,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思政课建设持续“升温”;
率先创设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政课制度,被写入中央文件在全国推广,并扩展到全省中小学校,至今已累计逾10万名大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学期上思政“第一课”;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协调、省教育厅主抓、各部门协同联动,把思政课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
2024年初,省委一号文发布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系统部署教育“八大工程”,其中第一项就是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将思政课建设摆到更为重要、更为关键的位置。
今年2月底,广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是首位发言代表。“广东要继续深入实施立德树人铸魂工程,全省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故事。”他首先强调的,也正是立德树人。
全省“一盘棋”部署,思政教育活水涌动。
以“立德树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广东持续构建完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已总结推广22个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及15个“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实验区经验,辐射带动全省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暨南大学,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以专题教学为载体,以启发式教学为方法,以实践教学为补充,及时融入鲜活实践和热点问题,思政课内容更加丰富、有趣。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样创新思政课设计,邀请两院院士、各领域杰出代表和知名校友做客“华附讲坛”,以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播下为强国建设而奋斗的种子。
政策驱动、制度健全之下,责任层层压紧压实。如今,上好、办好思政课,已成为广东上下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让思政教育入脑又入心
思政课,如何才能让学生愿听、爱听?广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暑假,一场集体备课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里开展。
“可以通过模拟‘少年站岗放哨’的情景游戏,让学生直观感受五少年的紧张与坚定,重点触发孩子对‘勇敢’的情感共鸣”“我认为还需加入‘五少年为何能做到’的追问,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信念支撑,将情感升华为对‘责任’的理解”......
备课的是一群来自广东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老师。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广州职业技术大学)负责人曹群的牵头下,他们聚在一起,围绕历史烽火中的伟大抗战精神,讨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应如何设计,既避免内容重复,也有效衔接,促使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当前,搭建各学段思政课学科教研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广东提升思政课有效性和吸引力的有力抓手。
在全省高校,广东分片区设立了11个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持续组织校际教学研讨活动。此外,建设10个中小学思政课学科教研基地(教研共同体),常态化开展集体备课和线上展示,并积极发挥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17个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作用,机制化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和集体备课。
随着一次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陆续开展,一堂堂好听有用、创新模式的思政课在广东涌现,逐渐走进了大中小学生们的课堂。
在深圳大学,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境模拟实验室”,开创全国高校思政课“实验教学”先河;在广州实验中学,“思政+考古”成为特色课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与孩子们现场分享“考古日记”,吸引孩子们主动探寻羊城历史的足印……
与此同时,广东实施“南粤优质思政课程建设计划”,打造推广思政课优质课例624项。如今在广东,思政课早已变为“网红课”,润物细无声地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鼓励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时代大任。
除了让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广东还持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政教育延伸到场馆里、大地上,让学生们在实际的行走与体验之中,筑牢“中国底色”。
“我们设计了2000平方米的思政长廊和智慧思政育人场所,很受学生欢迎。”广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郑贤操分享,广财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改革,运用图文展板、多媒体影像、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构建“抬头可见、驻足可学”的沉浸式思政文化空间,学生们在行走中即可接受党的创新理论熏陶。
不久前,《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在广东发布——“实践”,也正是这一课程的关键特色之一。
课程特别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的视察足迹,规划实践教学路线指引,形成改革先锋线、科技创新线、南粤文脉线、绿美广东线、魅力湾区线、共同富裕线等6条实践线路,为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具体指引。
今年暑期,广东已结合课程开设提前“探路”,组织全省高校开展“研习南粤”主题实践活动。秋季学期已至,广大师生们将继续沿着总书记视察广东的足迹,进一步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
建强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
教师是铸魂育人的主力军。讲好思政课,“谁来讲”很关键。
“张老师好像妈妈!”在茂名市第十六中学,思政教师张海恩的课很受学生欢迎。她常把自己与子女相处的生活点滴带到课堂,以“现身说法”替代单纯理论,既生动又有说服力。
近年来,广东紧扣教育家精神,坚持引、育、用并重,分类推动各级学校高质量配齐配足思政课教师,切实推动思政工作队伍数量提升、结构优化。
2021年底,广东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小学思政课教师可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等。如今,广东中小学共拥有思政课教师59427人,包括珠三角28136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31291人,校均配备思政教师数约达3.76人,整体规模实现合理扩充。
高校方面,各校更是加快探索脚步,通过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引聘结合等,推动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完善——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开创家、校、社共讲思政课模式,让校内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企业管理者、技术能手、劳模工匠、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育人队伍;
广东医科大学则以外部引进、校内选聘相结合方式,提高优秀思政课教师的比例……
总体上,全省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现有8394人,师生比约1:344。在本科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中,超35%具有高级职称,超43%具有博士以上学位,为推动高质量思政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思政课效果好不好,更取决于思政教师水准怎么样。
广东通过健全面向省、市、县(区)和学校的多层次培训体系,推动思政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依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粤桂琼赣滇五省区联赛、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班主任能力素质大赛等,让教师在比学赶超中保持昂扬活力。
“有热情、有能力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辉感慨道。他曾主持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中山大学)、广东省高校思政课李辉名师工作室,培训了1000多名骨干教师、3000多名新任教师。
在“传帮带”路上,广东支持优秀教师发力托举。如今,11个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两批29个思政课名师工作室、5个国家级名辅导员工作室、13个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中心陆续成立,孵化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思政教师。
此外,广东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并在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申报人选予以适当倾斜,以实打实的举措点燃教师深耕思政教育的热情和信心。
“荣誉既是鼓励,也是动力。”凭借出色授课能力,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刚收获了如首届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广东省“我最喜爱的思政课教师”等诸多奖项,他说,这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将继续努力,成为指引学生人生方向的明亮灯塔。
开栏语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广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工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展现广东大中小学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报道栏目,呈现广东思政育人的亮点做法与成效故事,展现思政课名师的创新探索和育人风采。敬请垂注!
南方+记者 陈伊纯 姚昱旸金色配资门户网
万联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